“梯田生金”富山民
【保護歷史遺存,堅定文化自信①·一線講述】
5月20日,位于太行山東麓的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有了亮麗新名片——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。作為一名梯田保護者、申遺人,從而立之年到年近花甲,我將20多年的歲月許給了這片梯田。申遺成功那一刻,我熱淚盈眶,感到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。
涉縣旱作梯田始于元初,興于明清。元代以來,先人為躲避戰亂,來到當時交通閉塞的太行深山區,開山鑿石,建起了廣袤梯田,留下了被稱作“中國第二個長城”的人間奇跡。
1996年8月,一場暴雨過后,時任涉縣農業局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的我來到受災嚴重的劉家村。從山頂到山谷,近千米梯田被沖毀,形成一道洪溝。為排除險情,我和村干部一起上山尋找“洪雨管涌點”。滿目狼藉、山高巖滑,向前幾乎沒有路,我們手腳并用才爬上去,人人都成了“泥猴兒”。經過3個多小時跋涉,終于找到了管涌點,并冒著生命危險堵疏排除了險情。
群眾賴以生存的梯田,咋能說毀就毀了?我籌措資金,組織群眾修砌加固被水沖毀的石堰,冒著嚴寒整整修了一個冬天。正是在這個過程中,我了解了先輩的“懸空拱券鑲嵌”式石堰修復技術、花椒樹生物埂等智慧,深深認識到梯田系統的珍貴。
怎么真正保護梯田?我意識到,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農民始終不棄耕。為此,我們引進優良谷種、推廣地膜小麥、地膜蔬菜等技術,提高群眾耕種梯田的積極性,讓他們有錢賺,也有動力保護好世代傳承的梯田。
2014年,在多方努力下,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有了第一張“金字招牌”——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。緊接著,我們又走上了世界申遺路。在當地政府支持下,我們聯合河北農大等高校一次次申報,終于在2022年申報成功。
2017年,我倡議成立了涉縣旱作梯田保護與利用協會,如今已發展到120余人。2019年,我又牽頭成立了王金莊農民種子銀行,保存了上百個老種子資源,向村民提供種子和技術指導,并聯合當地電商提供銷售渠道。眼下,我們還要做好多事:幫鄉親們開闊眼界,樹立大發展格局;發展特色農產品;發展農業特色旅游……這些路子走通了,梯田一定會更美,鄉村一定更有活力!
(項目團隊:本報記者 張勝、陳晨、高建進、王瀟、耿建擴、陳元秋、陸健、宋喜群、王冰雅、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徐夢玲、周金立、張斌、謝尚國、魏子航) 【編輯:王禹】
關鍵詞: